宣教与灵修
“普世宣教”的基础是建立在神自己的话语上。除了马太福音廿八章十八至廿节,主的大使 命吩咐信徒要“去”,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外;全本圣经,从创世记到启示录,都充满“普世宣 教”的信息。为此,“从圣经看宣教”是每位信徒的必修课。
所以,每一个要出去宣教的基督徒不仅要有每日的灵修习惯,不断地被主的话语所喂养,真正明白神的大使命的内涵,理解神救赎的计划,而且在去宣教之前的日子(至少两个星期),更要加倍地灵修,迫切祷告,使我们信心加赠,刚强壮胆,成为神话语的出口。要记住撒旦随时可能会攻击,叫人受迷惑,从而被跌倒。
约拿 —— 一位不甘心的宣教士
经文:约拿书第四章1-11节
约拿的年代约为公元前八世纪,根据列王纪下十四章廿五节,他是迦特希弗人亚 米太的儿子。那时以色列国的强敌是北方的亚述帝国,亚述的首都是尼尼微,为当日 最大之城,人口约一百万,是一个充满罪恶之城(参:拿鸿书)。尼尼微是外邦之 城,所以约拿成为第一位被神差往国外宣教的宣教士,但是,他却非常不甘心。
- 第一章 约拿逃避神的呼召
- 第二章 约拿在鱼腹中祷告
- 第三章 约拿赴尼尼微宣教
- 第四章 约拿认识神的心意
约拿书是第一本提到国外宣教的书,约拿是第一位被差往敌国传神心意的宣教 士。他充满戏剧性的宣教经历,正可以成为今天在宣教工场事奉者的借镜。 许多时候,当神呼召我们踏上宣教之路时,我们充满豪情地唱着:“主啊,任领 何往,我必前往”的诗歌,却未料到,当神一步步的引导,似乎是指向我们最不想去 的地区,而且是要进入自己一向最不喜欢的一种人群中去事奉时,我愿意去吗? 一位在二次世界大战中,被日军炸成残障的美国青年,战后,他蒙召献身,进入 神学院装备,当神学院毕业时,神竟呼召他去向日本人传福音,试想,他当日所面对 的是何等的挣扎?何等的不情愿?感谢主,他至终降服,前往日本宣教。 约拿虽然如此地不甘心,还经历神的怜悯,给他第二次机会;如果我们今天不肯 顺服神的旨意,我们有把握也还能有第二次机会吗? 求主的灵借着这课查经,不断向我们的心说话,显明我们心中不肯顺服的地方, 甚至那隐而未现的角落,直到我们甘心降服。
从约拿的经历中,使我们认识到:无论作什么事奉,要顺服神的旨意,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和意念,因为神是万事的源头。任何违背神的使命,拒绝神的呼召,单行己路,神必拦阻。神的旨意永不会因我们的不顺从而改变。我们只有不断地亲近神,才能更好地明白神的心意,只有不断地谦卑自己,才能顺服神的使命,做神所喜悦的事奉。
思考问题:
- 约拿学到的功课:差传的源头是谁?
- 到底是什么原因,使约拿成为不甘心的宣教士?
- 我们所信靠、事奉的耶和华神是怎样的一位神?
大使命 ── 神给每位信徒的职责
经文: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16-20节
马太从“君王”的角度描述耶稣基督的一生,他向犹太人证明耶稣是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,是神所立的“永恒之君”。然而,犹太领袖出于嫉妒,把耶稣钉死 ;马太福音第廿六、廿七章记录了耶稣如何在他们的计谋中被卖、被捉,经历不合 法的审问,在罗马巡抚彼拉多无奈的处理下,被钉死在十字架上,被埋葬在坟墓里三 天之久;到此光景,似乎耶稣这位君王,已经全然失败。然而,马太福音第廿八章, 却带读者进入崭新的一页,因为,耶稣已从死里复活,不但证明祂是神的儿子,更以 万王之王、万主之主的身份,带着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,吩咐祂的门徒遵行祂所颁布 的“大使命”。
“大使命”是耶稣基督在加利利的一座山上颁布的,揭示了神对“普世”的心。因为神爱“世人”,愿意人人蒙恩得救。所以,祂命令门徒们“去”、使“万 民”作“我的门徒”。过不久,复活主再回到耶路撒冷,在升天之前,祂留给门徒的 最后一句话,就是有关遵行“大使命”的能力与方向(使徒行传一 8)。可见“大使命”是 神给祂众儿女最重要、最深切的托付。
两千年来,凡摸着神心意的信徒,就认真回应主的呼召,纷纷踏上宣教之路。无 论是“走过对街”或“远渡重洋”,宣教士们前仆后继,为了“去、使万民作主的门 徒”;因此,教会历史就成为主门徒遵行“大使命”的成功与失败的记录。
今天,我们都在写历史,既然“遵行大使命”不是我们人生可有、可无的选择, 而是神已交托、无可推诿的职责,诚如保罗的心灵剖白:“我传福音原没有可夸的, 因为我是不得已的;若不传福音,我便有祸了。我若甘心做这事,就有赏赐,若不甘 心,责任却已经托付我了。”(哥林多前书九 16-17)
求主帮助我们这些属神的人,在我们短 暂的人生中,全力以赴,忠心作成主给我们的托付,好在我们生命的历史中,留下 “合神心意”的一页。
也可参考马可福音16:15~18, 路加福音24:47~49; 使徒行传1:8
思考问题:
- “大使命”的基础是什么(参廿八 18、20)?这个基础的重要性在哪里?
- “大使命”的主要行动是什么?达到这个行动的两件不可或缺的事是什么?
- 为什么在“带领人做主门徒”的过程中,“教导”(teaching)是重要的一 环?主吩咐他们该教导些什么呢?
- “大使命”包含的“大应许”是什么?
谦卑仰望神的宝座
经文:创世记以赛亚书第六章1-10节
大约主前740年,乌西雅王结束了52年漫长的统治,患大麻风驾崩(历代记下二十六16~23),犹大国运开始走下坡。乌西雅王把国家带进了繁盛,但他驾崩时国家已临近危急关头。亚述王提革拉-毗列色三世主前745年登基后立刻发动战争,征服了周围许多国家,而乌西雅是各国中对抗亚述的领导人物。一位敢于对抗亚述的王消失了,亚述越来越像是不可战胜的,北国以色列只剩二三十年时间,南国犹大还剩一百多年时间,就要走到人的尽头。
虽然黑暗势力越来越强,神却让以赛亚看到祂仍然在「高高的宝座上」坐着为王,祂的宝座代表神的权柄和大能。虽然悖逆的百姓前途越来越暗淡,但神却让以赛亚看到祂的「衣裳垂下,遮满圣殿」,祂的荣耀没有任何减少,完全充满在圣殿中。约翰用这个荣耀的异象来指基督(约翰福音十二41)。1-5章以赛亚先宣告神的审判,本章才述说他蒙召作先知,有权柄为神宣告审判。
在我们许多的“不洁”中,最大部分的都是属嘴唇的“不洁”。所以,当先知以赛亚在看见圣洁之神的威荣而为自己的不洁呼喊的时候,特别提到他是嘴唇不洁的人,又住在嘴唇不洁的民中。 作为神的门徒,我们是用生命传福音的,是用嘴是将神的救恩传讲出去。
每一个真正遇见神的人,在神的荣耀面前不会兴奋忘形,而是立刻谦卑下来,在神荣耀的光中看清自己的本相,认识到自己的罪污和不配。神呼召我们,让我们作祂的门徒,为祂传福音,作见证,都是神的恩典。所以,我们时常仰望祂,知道我们被差遣是源于神的权柄。我们要将荣耀归功宝座上的神。
神要得着合神心意的人,成为神手中的器皿。在神永远的旨意成就之前,祂世世代代都在等候人、呼召人。以赛亚立刻响应神的呼召,他不先问问是什么任务,不先想自己喜不喜欢、合不合适、能不能够去做,他只知道「我在这里」,他被要顺服神,要让神的心意得着满足。
思考问题:
- 神的宝座是什么?为什么差传与神的宝座有密切关系?
- 如何保持嘴唇的圣洁?
- 我们应以何等的心态去传福音?如何仰望神·的宝座?
使人蒙福的宣教士
经文:创世记第十二章1-9节
约于四千年前,创造宇宙万物的真神呼召亚伯拉 罕,因为神要使亚伯拉罕和他的后裔(以色列民族),成为神 对全人类救赎计划的管道。 根据考古学者的考证:亚伯拉罕第一次蒙召的原住地吾珥,是一个已经有相当发 展的大城,不但有市集、房屋,也有城墙及坚固的根基(徒七 2-4)。要离开繁华的地 区,走向未知的前程,真不是简单的事;然而亚伯拉罕凭着对神单纯的信心,踏上了 宣教之路。 由于“他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,使无变为有的神”(罗马书四 17);他“因着信, 蒙召的时候,就遵命出去„„出去的时候,还不知往哪里去”(希伯来书十一 8);“亚伯 拉罕因着信„„将自己独生的儿子献上”(希伯来书十一 17),使他在救恩历史中,被誉为 “信心之父”。
从亚伯拉罕一生的经历中,我们看到的,是一个人因着信所带出来的顺服与坚 持,这种信心几乎是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,令人折服。 提到亚伯拉罕由于信神,因而“被算为义”,且得称为“神的朋友”(雅格书二 23),这又是何等令人羡慕。
反观我们自己的光景,所看到的却是令人羞亏的、既不足又可怜的信心;亚伯拉 罕和我们所信的是同一位真神,但为什么亚伯拉罕却有极其伟大信心,而我们的信心却很渺小。 求主怜悯我们,让我们今天就学习马可福音九章廿四节那位父亲的祷告:“主 啊,我信,但我信不足,求主帮助!”使我们在“信心的学校”可以不断学习,逐日 成长。 “踏上宣教之路”,需要信心,因为这不是一条易路,又根本不知道明天将会如 何。唯一使我们可以勇敢迈向征途的,是对这位呼召我们的神,存着完全信靠的心, 确知祂会牵着我们的手领我们前行。 “进入宣教工场”,在异地、异族、异文化中事奉,更需要信心。有些宣教士埋 在“福音硬土”地区事奉,经过十几年生命、血汗、眼泪的投资,所得的回收竟只有 寥寥几个信徒。若没有坚毅的信心,何能尽忠走毕这条宣教的艰难窄路? 深愿亚伯拉罕的信心,成为今日宣教斗士的榜样和激励。
思考问题:
- 找出神对亚伯拉罕呼召的内容是什么?要遵行这样的呼召 时,会有些什么难处?
- 亚伯拉罕【早着耶和华的话去了】,顺服的功课是否容易?顺服是一个人的顺服,还是一家人的顺服。
- 亚伯拉罕如何得著走这条道路的持久力?
作圣洁的子民
经文:出埃及记第十九章1-6节
以色列人出埃及后三个月,来到西乃旷野的西奈山(何烈山),就是当初摩西遇见上帝的地方,就在这里摩西接受上帝呼召,去执行一项在人眼中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:去埃及将那群当奴隶的以色列人带出来。如今,摩西已经完成任务了,靠著上帝的帮助,他成功的将以色列人带出埃及了,然而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要开始。这群原本是奴隶的以色列人,当他们不再是埃及人的奴隶,那么,他们是谁呢?『认识自己是谁』这件事,是非常重要的。当你忙忙碌碌,辛苦了一整天,晚上躺下睡觉时,是否曾经想过,我到底是谁呢?我在为谁辛苦,为谁忙呢?兄姐,不知道自己是谁,你就找不到生命的方向和目标,你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事,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,是否有价值和意义。出埃及的以色列人,当他们不再是埃及的奴隶时,他们必须有一个新的身分,就是知道自己是谁,以及知道自己要成为怎样的人,这样才能产生活泼的动力,有信心和力量朝著目标勇敢走下去。
不同的身分,带出不同的责任。成为一个基督徒,一个被拣选的族类,我们有什么样的身份,以及所应该有的责任。我们可以看到:作为差传,应具有:君尊的祭司和圣洁的国度的身份,来传扬上帝的福音。
1. 是君尊的祭司。我们第二个身份是:『君尊的祭司』。什么是祭司呢?祭司就是站在上帝面前,服事上帝的人。在旧约时代,上帝从以色列十二个支派中,特别选出利未支派来服事祂,又从利未支派中,特别选出亚伦做大祭司,所以,亚伦的后代世世代代都是祭司。但是,在新约时代,耶稣基督是上帝特别拣选的大祭司,祂带领我们进入“人人皆祭司”的时代,每一个蒙恩的人都是服事上帝的人,为主传福音。
2. 是圣洁的国度。第三个身份,我们是「圣洁的国度」。圣洁的国度的意思是:一群被上帝分别为圣的选民,这个圣洁的国度的身份原本也是用在以色列民身上的。但在新约,圣洁的国度是用在每一个相信上帝的人身上。因为凡是相信上帝的人,不论是犹太人或是外邦人,都在同一个国度里,就是在上帝的教会里。另外一方面,圣洁的国度的意思是:上帝的国度是圣洁的,这个上帝的国度,就是教会。
「君尊的祭司」与「圣洁的国度」是互相有关连的,既然我们是祭司,就必须要圣洁的。在旧约,要当「祭司」必须先分别为圣归给上帝,这样才有资格事奉上帝。而且「祭司」是在圣所事奉上帝,如果他不圣洁,是会有生命的危险,会被上帝击杀。所以这「圣洁的国度」的意思是,我们每一个信徒,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,都要分别为圣。人也是一样,我们活出圣洁的生命,就会有一个尊贵的生命。我们服事上帝的人,就是要让我们的生命能够活出尊贵的样式,这样的生命是具有非常的价值和意义。
透过行为,是表示在生活中要作上帝的见证人。要让人看见我们的生命跟不信上帝的人是不一样的。此外,透过言语,我们作一个传福音的人,把上帝在我们身上的奇妙作为说给人知道。就是向不认识上帝的人传福音。
思问考题:
- 以色列在万民中有什么身份,这些身份带来·什么责任?
- 什么是圣洁的身份?为什么差传的身份是要圣洁?
- 试比以色列的身份与教会的身份有什么异同(参彼得前书2:9)?
受圣灵的浇灌
经文:使徒行传第一章 1-11
耶稣复活后向门徒显现,这些门徒想耶稣从死里复活,以前所盼望的事就可以实现了,便问耶稣说:主啊!你复兴以色列国就在这时候吗?耶稣没有给他们直接的答案,却说:当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,他们就必得着能力,这个能力可以让他们在各地作主的见证。然后耶稣就升天了。这些门徒不甘心,仍然定睛望着天,似乎在等待什么。这时有两个穿白衣的人忽然出现,告诉他们要盼望耶稣的再来。这一段经文可说是使徒行传的前言,我们不但要等候主,同时也应当盼望主的再临。换言之,主耶稣在天上,透过圣灵,继续祂在地上所行和所教训的工作,祂叫圣灵充满我们,要我们为祂作见证,一直到祂的再临。
耶稣回答门徒们说:「可是圣灵临到你们的时候,你们会充满著能力,要在耶路撒冷、犹太,和撒马利亚全境,甚至到天涯海角,为我作见证。」耶稣教导我们要用生命为基督作活见证。这里指出教会拓展的两个方向,第一是传福音的范围,从耶路撒冷,向外扩张,到撒马利亚,直到全世界。第二个是传福音的方法,圣灵的力量,将与信徒同在,使他们得以在世界各地宣扬复活的主之救恩,使万民作祂的门徒。
另外,我们从经文也可以领会到:为主作见证不是命令性的。耶稣没有建议他们为祂作见证;祂说他们将成为祂的见证。如果我们想成为耶稣的见证,我们需要被圣灵充满。如果没有圣灵的充满,最好的传福音培训计划都不会有效果。只有圣灵的浇灌,圣灵的作工,我们才能有生命的真正改变,有新的生命,从而为主作美好的见证;另外,只有圣灵的带领,圣灵的同在,才能使福音传出去,才能有真正的属灵果效。所以,我们基督徒都要常常祷告,读经,亲近神,感受神的同在,将自己完全的倒空,谦卑在神的面前,圣灵才能在我们心理作工,靠着圣灵的内住,更好地为主传福音。
思考问题:
- 圣灵的降临需要一个预备的环境 我们如何为祂预备好这样一个环境?
- 圣灵的能力是什么能力? 与耶稣所宣告的[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」有何关系与分别? 我们传福音时如何应用这种能力?
为普世的祷告
经文:诗篇第六十七章 1-7
诗人向神求三件事:神的怜悯、赐福与光照,因为诗人深信以色列人所信仰、所高举的真神是“万福之源”。有人说,“恩典”是我们不配也不该得的好处,而神在基督里赐给了我们的;“怜悯”是指神免除了我们原来该受的刑罚。可见“神的怜悯”是指神在“过去”给我们的经历,“神的赐福”是神“现在”给我们的地位,“神的光照”是神“未来”所给的引导。领受神的赐福、怜悯、光照,固然重要,但是保罗提醒我们:“施比受更为有福”(使徒行传20: 35),主耶稣也说:“你们白白的得来,也要白白的舍去”(马太福音10:8)。因此,当日的以色列民与今日的信徒都不能只“领受”,而忘记“施与”。
神不只作工在我们身上,祂更要透过我们作工在 “普世”。 我们要学习照着父神 “爱世人” 的心意来祷告。从 “为自己”的祷告,进入“为普世” 的祷告,正如主耶稣所教导的祷告:“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,愿你的国降临,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。”(马太福音6: 9-13)
我们日常的祷告免不了为自己祷告,因为这是我们所关心的。但诗人的祷告以 “关怀普世” 为动机,乃是 “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” 的祷告。在主耶稣教导我们的 “主祷文” 中,虽然提到“我们日用的饮食”、“我们的债”,但最后主耶稣以神的 “国度、权柄、荣耀” 总结。所以,我们的祷告要常常能以关怀普世的心怀想主祈祷,让神赐给我们宣教的意象,宣教的热诚,宣教的心志。在宣教的时候,靠祷告拖住宣教事工,通过祷告,神的话语,得到来自神的智慧,力量和胆量。
主耶稣也说:“你们白白的得来,也要白白的舍去”(马太福音十8)。因此,当日的以色列民与今日的信徒都不能只“领受”,而忘记“施与”。所以,我们的祷告也应常有感恩神恩典的心和回报主恩的心。我们若在祷告中,常能思想我们是何等的罪人,卑微,不配作主的工,但靠主的怜悯和爱,可以出去为主宣教,才能不断滋生感恩的心,回报主的恩典,使荣耀归给神。
思考问题:
- 这篇祷告诗为什么与差传有关? 试找出一些与万民 得救有关的词句?
- 这也是一篇感恩诗。一个差传的人先是一个感恩的人 然后是一个报恩的人。试提出作者蒙了什么恩典?
- 万民除了德救恩以外 还需要进一步得着什么属灵的福气?
教会的成长离不开宣教
经文:使徒行传第十三章1-5节,歌罗西书第一章1-8节
当安提阿的信徒要向普世传福音时,他们先建立了一个差传基地——安提阿教会,一个负起在本地或近处见证的架构,继而从这基地产生一个行动的架构——差会,负起跨越地域文化的使命。这队人始自保罗、巴拿巴两人(使徒行传十三1-3),后来继续从各教会征召宣教人力,如提摩太及路加等加入。他们每到一地便设立地方教会,是另一个差传基地,也同时成为他们差传行动的支援。
安提阿教会是外邦人的教会,也是一家差传教会,不断训练门徒,并差出和支持宣教士,实践主耶稣吩咐的大使命。他由一家细小而地方性的教会,扩大成为国际性属灵投资机构。这一小步成了教会实行策略性普世差传的一大步,将福音遍传世界。所以,安提阿教会不仅重视牧羊教会内部弟兄姐妹的属灵生命,也积极做差传的事工。他们差派非常有生命巴拿巴和保罗
安提阿是使徒时代叙利亚的政治经济中心,也是罗马政府的军事中心之一。此外,他更是当时的商业重镇,以西流基为出口,握着东西贸易的咽喉地带。货物流量大、人口流动性高,而且人种混杂,居民富多元语系化的特色。安提阿教会差派巴拿巴和保罗的时候,正是基督徒开始受犹太人及罗马政府迫害之际,是教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捩点。互助合作﹕这两个架构回圈不息,互助互倚,成为完成大使命的两股力量。教会、差会与宣教士是三股合成的绳子,合作则强,分开则弱。
教会是差传策略基地,就如安提阿教会及其他初期教会给我们的模式,是顺服圣灵,由小至大的逐步负起宣教工作。宣教的事工能使参与宣教的人经历神的同在,见证神的作为,增加传福音的信心和胆量,也能应他们的见证,可以激励教会弟兄姐妹传福音的热诚。
思考问题:
- 安提阿教会兴旺的因素?
- 差传的教会应有什么条件?
庄稼熟了需要收割
经文:约翰福音第四章31-42节
约翰福音四章三十四至三十六节:“耶稣说:‘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,作成祂的工。你们岂不说’到收割的时候,还有四个月么?我告诉你们,举目向田观看,庄稼巳经熟了,可以收割了。收割的人得工价,积蓄五谷到永生,叫撒种的和收割的一同快乐。’”主给我们第一道的命令是“举目向田观看”;许多时候我们没有尽上自己的本分去“看”。
约翰福音第四章,同样有一幅图画呈现在我们面前,主耶稣对门徒说:“你们岂不说’到收割的时候,还有四个月么?我告诉你们,举目向田观看。”主把庄稼指给我们看,要我们举目观看。哪里是庄稼已熟的田呢?在这广大的禾田里,有多少灵魂正沉沦在罪中,他们需要拯救。主说:“举目向田观看!”主的眼、主的心长久在那里,因神愿意万人得救,不愿有一人沉沦,神这心意如何才能满足呢?祂不是把传福音的使命交托天使,乃是交托给每一位神的儿女。所以主耶稣在约翰福音说了这句话:“举目向田观看”,祂愿意我们的眼目真留意神的心意,看见祂所要我们看见的,顾念到所有沉沦的灵魂。今天多少人沉沦在罪中,我们是否有基督耶稣的心肠,顾念到这些人的需要?耶稣说:“举目向田观看”,不是举目看世界、或只关顾自己教会里的灵魂,而是举目向田观看,就是千千万万的世人,终日沉沦在罪中,急需主的救恩,这是一个广大禾田。
主耶稣说:“你们岂不说’到收割的时候,还有四个月么?”在许多人的心目中,庄稼尚未成熟,还需等四个月;或许当时实在是如此,但耶稣说:“举目向田观看,庄稼已经熟了。”换言之,只要你的眼睛注目于天国禾场时,就会看到庄稼已经熟透了,但你若无心去留意神的工作时,就会觉得庄稼还未成熟,许多困难仍然存在,所以问题的焦点乃在于你的眼目在哪里,你留意的是什么。亲爱的弟兄姊妹,今天有不少基督徒都有相同的感受,当他们想传福音时,就觉得庄稼还未成熟,尚需等四个月。在这里表示基督徒以为世人灵魂得救的时候尚未来到。今天传福音的时候还未到,因人心太刚硬了,他们很难相信主,所以在信徒眼中,永远还要等四个月。
每一个基督徒蒙恩得救后,主都托付他们传扬福音;每一个神的儿女清楚得救后,最喜欢为耶稣作见证。或许他还未晓得很多真理,但他已经可以为主作见证,因为耶稣在他身上行了奇妙的事──拯救他脱离罪恶。这一切的经历都使他感到新鲜,他只要把这些经历带出去,就能叫许多人因而悔改,同得这宝贵的福音。既然主耶稣说,庄稼熟了需要收割,我们作为神的儿女,就因观看这需收割的禾场,好好装备自己,为主收割。主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,并要付出行动,作为主收割的工人。
思考问题:
- 禾场的庄棕已熟,而且熟透了。试思想收割的必须性, 迫切性, 重要性。你现在的工场是否是已熟了?
- 有人到禾场撒种,有人到禾场收割。宣教工场要经过一个开荒的过程,你在这过程中扮演甚么角色, 如何参与?
- 如何为主收割?是靠自己的能力,智慧,还是靠圣灵的带领?
以基督的心为心
经文:腓立比书第二章 1-11
一、 作基督徒同心生活模范
- 同心的基础:保罗指出同心不是一种抽象的理念,而是一个事实,因为每个基督徒都有共同的基础。在第一节,保罗指出这基础的四点
- 基督里的劝勉:因为基督徒都是属于基督的,所以在基督里就互相激励相劝。希伯来书10:25,“你们不可停止聚会,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,倒要彼此劝勉。” 这样的劝勉鼓励,自然可以消除彼此的分别,而满了心灵的喜乐。
- 爱心的的安慰。“安慰”带有切实“关心”的意念,是从基督的爱出来的。只有在基督里爱心的安慰必定使信徒之间连接更紧。
- 圣灵的交通:就是在圣灵里面的交通(fellowship)。世人的相交,多半是情感的作用,而信徒的相交,乃是在于灵性方面的联络。哥林多前书12:13告诉我们,不论是何种种族,何等地位的基督徒,“都从一位圣灵受洗,成了一个身体,饮于一位圣灵。” 所以,圣灵里的交通奠定了信徒的同心生活。
- 心中的慈悲怜悯:在保罗书信中,提到慈悲怜悯时,多半是从神来的。所以心中的慈悲怜悯,也可作“神里的慈悲怜悯”。“慈悲”指内在的情绪,“怜悯”乃是表露出来的情绪。信徒怜悯有神的慈悲怜悯,是救恩的果效。神救了我们,叫我们成为一个新人,有新的心和新的感觉,跟信徒有新的关系。因此,能够分担别人的痛苦和忧患,与哀哭的人同哭,与得荣耀的人同喜乐。基督徒的同心不只是在教义上的合一,很重要的,也要在心灵上的合一。
- 同心的劝勉:基督徒的同心不是自动产生的。有了同心的基础,还要藉着齐心努力,顺服,并细心的培养,才能达成。保罗根据第1节的真理,引进第2节的劝勉。
- 保罗提到“意念”,“爱心”和“一样的心思”。这都是关系到基督徒的内心态度。如果基督徒内心嫌弃对方,他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合一。
- 保罗所强调的是意念一致:意念相同,有一样的意念。意思就是“想同样的事”,只想一件事。如果弟兄姊妹都以主的事为念,想同样的事,很自然就同心了。
- 信徒之间除了真理上一致以外,又要有爱心:“爱心相同”。什么样的爱是相同的呢?就是与神的爱相同的爱心,像神爱我们一样,我们彼此相爱,神把祂的爱赐给我们,以致我们可以主动去爱人,也可以回应人对自己的爱。彼此相爱其实是意念问题,当你愿意去彼此相爱时,你就有力量(圣灵赐的)去爱对方。
- 同心的秘诀:如何达到同心。可以说,同心的秘诀在于存心谦卑。
- 不结党求虚荣。以众圣徒的心为自己的心。与弟兄姊妹相处时,凡事要秉公行事,不拉帮结派,搞小团体。既然信徒在基督里是一个身体,就应当一视同仁,不要有偏见,重这个轻那个。如果我们压制自己的弟兄,就会引起分争;如果我们骄傲,高抬自己,就是虚浮的荣耀。骄傲与雄心是我们人类堕落的天性,使我们与别人竞争,而不是成全别人。
- 看别人比自己强。意思是以别人的长处为自己的长处。一般的人容易看到人的短处,而不看人的长处,如果我们有基督身体的感觉,就会感到弟兄的长处,就是我的长处。我们之所以觉得自己比别人强,是因为我没有看到别人的长处。
- 虽顾己也顾人。意思是以别人的事为自己的事。基督徒的彼此相爱,不但有相交的友情,更宝贵的是有互助的实行。“各人不要单顾自己的事,也要顾到别人的事”,以别人的事为自己的事。谦卑促使人去服事别人,将自己的利益置于别人的利益之下(别人的利益不包含自私欲望的利益,而是他真正的好处)。
二、 作基督谦卑生活的模范
- 什么是“基督的心?最重要的是,祂的谦卑,这是我们一生要效法的。主耶稣曾说,“我心里柔和谦卑, 你们当负我的轭,学我的样式。”(马太福音11:29)我们如果要像基督,我们的心思必须是像基督那样谦卑的心思。教会的合一,信徒的同心,当以基督的心为心。
- “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。虽然基督拥有神性一切的权利,尊贵,但为了成就父的旨意,祂的态度不是紧紧抓住这些权利,或者祂的地位不放,而是情愿暂时放下某些东西,为了达成那更可贵的目标。这是基督的谦卑。
- 基督虽然是神,反倒虚己(emptied Himself),这是指基督的降世为人。祂不是倒空自己的神性,也不是放弃神的本性,而是在某些方面放弃自己该有的权利,
- 属天的荣耀——当祂在地上时,不能有像在天上时,与父神面对面亲密相交的荣耀。
- 独立的权柄——当祂成肉身时,完全顺从父神的旨意。如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,“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,只要照你的意思。”(太26:34)
- 属神的特权——暂时放下自己主观的意志,听从圣灵的引导。如太4:1所记,“当时,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,受魔鬼的试探。”
- 属天的丰富——当祂在地上时,为我们成了贫穷,叫我们因祂的贫穷,可以成为富足(林后8:9)。
- 与神的相交——当祂在十字架上时,神对人的罪的忿怒,倾倒在祂身上,以致祂大声喊着说,“我的神,我的神,为什么离弃我?”(太27:46)。
- 基督的升高。将基督的卑微和祂的升高连起来,卑微是因,升高是果。首先耶稣降生在马槽,然后是十字架,最后是宝座和冠冕。基督升高的结果:荣耀归于父神。基督的卑微和升高都是对父神的顺服。祂未曾为自己保留什么,祂放弃自己的权利,为的是更完全的顺服神,拯救失丧的人,神的旨意得以成全,神得到荣耀。
所以,我们今天作为神的儿女没有什么可骄傲的,因为不是靠我们的行为,而是靠神的慈爱和恩典。我们要学基督耶稣的样式,以谦卑的心为主服事,用自己生命的见证,来影响别人的生命,使福音不仅通过我们的口传出去,更要靠生活的榜样来见证基督的爱。
思考问题:
- 耶稣的道成肉身是我们差传的榜样? 什么是 “道成肉身” 式的差传?
- 我们当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, 耶稣的心是怎样的心?
- 差传是一条降卑的路, 还是一条高升的路? 试想想宣教士远离家乡,在不同环境中作一个无名的传道者,这样的道路有什么结果?
一颗完全为主献上的心
经文:马可福音14:1-11
- 在那些自以为属灵的人眼里,寡妇的两个小钱太少了,马利亚的香膏又太浪费了。但在主耶稣的眼里,无论是寡妇的两个小钱,还是马利亚值38400个小钱的香膏,都是无价的奉献,都是主所悦纳的「一件美事」。
- 主耶稣并不是否定「周济穷人」的义务,而是要门徒不要把人的需要看得高于主,只有做在主身上的「行善」,才有永远的价值。现在主的需要乃是要显明祂就是「受膏者」,是将要为我们代死的神的羔羊,显明神国之王要借着死登上宝座。所以香膏虽是极贵,但主是完全配得的。
- 「这女人所作的」,就是马利亚全然接受主所说的、不惜代价地爱主。虽然马利亚和其他门徒一样,还不能完全领会主耶稣为什么要上十字架,但她却不像其他门徒那样,带着自己的心思来跟随主,甚至争权夺利;而是毫无保留地接受主所说的,因此成为主耶稣借着十字架打开神国之门的见证,成为神的儿子借着死登上天国宝座的见证。
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完全奉献给主的心,我们就不可能为主真正的摆上,我们在宣教的禾场上也不可能得到神所喜悦的果效,更不会将荣耀全全归给主,完成主所吩咐的大使命。
思考问题:
- 西门,女人及犹大,这三个人对主的态度及爱有不同的表现,他们的分别在什么地方?
- 差传的献上包括心与钱的奉献,那一样更美更讨主的喜悦?那一样影响力更大?
- 普天之下,无论在甚么地芳传造福音,也要述说这女人所作的,以为记念 。试想想我能为主做一件甚么事,可作永恒的记念?
Tab Cont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