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教士-马偕

主之忠仆马偕有台湾女婿之称,在台时期∶1871 — 1901。

座落在台北闹市中山北路,有间占地广袤的宏伟建筑,乃台湾历史最悠久的 私立医院,为纪念百多年前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宣教士马偕牧师而兴建,理所当然定 名「马偕纪念医院」。马偕牧师以传扬耶稣基督福音为毕生职份,不辞劳苦万里迢 迢远渡重洋,来到当时生活环境比他家乡要落后得多的台湾,只为传扬上帝的救赎 恩典与爱的信息。虽然他不是正式医生,但在传道之余赠医施药,开办医疗课程, 并自己充当起牙医,惠泽民众。过去数十年,马偕医院的设立,造福人群,为民众 解除疾病折磨痛苦,也拯救了数算不尽的垂危生命。马偕之名遂深入民间,广受大 众景仰。 马偕牧师(George Leslie Mackay, 1844-1901)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 (Oxford),父母是从苏格兰移居而来的拓荒者,有清教徒坚贞的信仰,恪守敬虔 家庭生活。马偕终其一生具备十字架战士和开荒者的传统斗志。1866年入读多伦多

大学诺士神学院,再先后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及苏格兰爱丁堡两间大学神学院深造。27岁那年,被加拿大长老会总 会海外宣道会按立为牧师,差派前往中国。遂告别家人独自取道三藩市横渡太平洋,同年12月抵达广州,然后再 转到台湾高雄,认定该地为他今后的宣教工场。于是安顿下来先研习中文及台湾话俾作好准备。当时有位来自英 国的李庥牧师已抵达高雄数年,其宣教地区以台湾南部为主,于是马偕选择前往台湾北部,以便彼此分工合作, 南北两地互相呼应。主意决定后遂于 1872年3月由台南安平港搭乘海龙轮前往淡水,展开在台湾长达30年的宣教 生涯。

向牧童学习台语

   外来宣教士抵达陌生地区,首要工作乃突破当地语言和文字障碍,马偕当初曾数度延聘专人任教,然而效果不彰。后来他以其独特手法,每天抽出大部份时间前往田野间,去找放牛的牧童嬉戏玩乐,与他们混在一起,从而学习台语。此举非常奏效,令他在短期内就可以掌握台语发音奥秘;再经过五个月,他首次尝试用台湾话作简短讲道,居然语惊四座,博得满堂掌声,令人刮目相看,奠定日后在台湾宣教的基础。为了更融入华人社会,他取了一个中国化名字—偕睿理,以后大家都尊称他为「偕牧师」。

历尽艰辛卓然有成

   每位宣教士在开始时候都会面对不少辛酸,端赖不屈不挠的意志,大无畏的勇气来支持。最重要者当然以满怀信心,藉著不断祷告求圣灵赐能力,超越种种危难。马偕的座右铭是「宁愿烧尽,不愿朽坏」,其斗志之高昂,可见一斑。当初进行宣教期间,为了宣扬耶稣基督救赎恩典,无法取悦当地老百姓,因此常受到排挤,被暴民恐吓、驱赶、威迫,丢掷石头,淋泼粪便,甚至数度在土匪刀口下逃生,尝尽各种辛酸。最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,成为台湾历史上最成功的西方宣教士。

兴建第一间礼拜堂

马偕牧师的首间教会成立于淡水,只系借用民居而已。第一间教堂的兴建却在淡水对岸的五股坑(1873 年)。事缘该村有位寡妇陈塔嫂,常到淡水聆听偕牧师讲道,深受感动。以后每逢礼拜日就带同几位女伴摆渡前 来参加崇拜,并且人数与日俱增。由于她们热爱福音,诚邀偕牧师带同他的门徒来五股坑传道,受到村长陈炮的 盛情接待,后来自愿捐出一块土地作建造教堂之用。在天时、地利、人和的优厚条件下,第一间教堂遂顺利建筑 完成。陈塔嫂当然系重要助手,她还享有台湾首位女信徒的美誉。

当上台湾女婿

   自从五股坑教堂落成,陈塔嫂与偕牧师的接触自然频密,彼此认识更为透彻。她对牧师常存敬重及关怀之心,体会到他已超过适婚年龄仍旧孑然一身,感念圣经上话语「那人独居不好,我要为他造个配偶帮助他」(创世记2:18),于是下定主意将自己孙女张聪明许配给偕牧师为妻。这突然而来的礼遇,令偕牧师受宠若惊, 惟有向神作长时间敬虔的祷告,明白此乃神善意的安排,遂接纳婚约,表示对台湾的认同和爱的投入。二人于1878年5月27日假座淡水英国领事馆,在领事的公证下完成终身大事,婚后育有二女一男。台湾民 风纯朴保守,异族通婚即使今时今日,亦不轻易为广大群众接纳,何况多年以前!陈塔嫂当年的决定,实属非常 大胆。

游行布道赠医施药

偕牧师婚后饮食起居有贤内助照料,各事无后顾之忧,可以专心一意传福音。夫妻俩经常带同门徒四处 游行布道,宣讲耶稣救赎信息。由于他做了「台湾女婿」,也自认是台湾人,更讲得一口流利本地话,群众都怀 著好奇的心态,纷纷前来一睹新婚师母的风采。因此每次布道会都能毫不费力地召聚大批听众,以致会场坐无虚 席。数年间先后在台湾北部开设了大大小小教会50余间,福音遍及基隆、芦州、大龙峒、艋舺、三峡、罗东、礁 溪、苏澳,甚至月眉客家区,亦深入到平埔台湾原住民的区域。偕牧师虽非正式医生,却是一个十分有干劲,兼 且非常有实效的医疗传道者,无论往那总随身携带医治疟疾的特效药「白药水」,乃奎宁剂加柠檬汁调制。又带 备一枝拔牙用的钳子,另有英国的专业医生随著他边行医、边布道。

开办牛津学堂

   偕牧师宣教成效卓绝,各地教堂设立如雨后春笋,亟需培训大量传教士来主理。有见及此,他在淡水成立「牛津学堂」,除神学外亦兼授天文、地理、动植物学、生理卫生、化学、物理、医学常识和解剖学等。除偕牧师外,更聘有不少专家担任授课。他们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验并重,俾能加深学员的认识,例如拿猪的内脏来说明消化系统的功能等。所以从牛津学堂教导出来的学生除神学外,其他方面的知识亦同样丰富,更具备基本的西方医学理论。在其开设的教会内均设有药局,提供简易的医疗服务,为信众的健康带来莫大裨益。

焚烧中的荆棘

   一八八四年秋,中法战争,法军炮轰淡水攻占基隆,台北民众哗然,牵引了暴动,并诬陷教会信徒通洋叛国,下少教堂被拆毁,信徒被杀、被抢,尤其新店教会最为惨烈。战后刘铭传向教会道歉,并立刻赔偿,提拨墨西哥银一万两作为七所被夷平的教会的重建基金,马偕盖了艋舺、新店、大龙峒(大稻埕前身)、锡口(松山)、鸡笼、和尚州、八里坌七间教堂,前四所筑有尖塔,上绘图焚烧中的荆棘,意为「焚而不毁」,这是长老教会百年来在台湾的精神图腾。这场教难是马偕和长老教会在台湾最大也是最后的一次。那年官府命人敲锣公告∶今后百姓不得叫马偕「藩仔」,须尊称「偕牧师」。而后,教会更是顺利拓展,桃园、月眉(在新竹)、苗栗、公馆(苗栗)、南坎、中坜、北投相继设教。

鞠躬尽瘁为台湾

偕牧师一生热爱台湾,将自己毕生金色年华完全奉献给台湾社会。除自己娶了台湾女子为妻外,后来两 位千金亦成为台湾媳妇;大女婿陈义兴及二女婿柯维思全属他教导出来的得意门生,均能继承他的志愿,将其手 创的教会和服务发扬光大。偕牧师晚年不幸患上喉癌,病中仍放心不下各教会发展和牛津学堂的教学进度,未能 好好养病,于1901年6月2日息劳归主,在世寄居58载,遗体下葬淡水马偕墓园。他在台湾传教30年,建立教会60 余所,施洗信徒近3,000人;他的贡献,常存台湾民众心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