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教士-戴德生
十九世纪来华宣教士中,名气之大,影响之深者,莫过于创立中国内地会(China Inland Mission)的戴德生牧师(Hudson Taylor, 1832-1905)。中国内地会诞生于1865年,不过二、三十年间,已跃居来华宣教的第一大差会。然而戴德生的影响并不限于中国,因为中国内地会所奉行的信心原则,例如:不募款、不举债、无定额薪资等等,都成为后来许多信心差会的典范,因此戴德生不仅被称为”中国内地会之父”,也被视为”信心差会之父”。本文以信心为线索,一起回顾戴德生的信心历程,相信必能从中获得益处。
一、信心的操练
从十七岁接受基督救恩后,戴德生就预备自己远赴中国宣教,开始操练自己的信心和适应力。他搬到赫尔(Hull)域内臭水沟旁的公寓生活,甘愿忍受污秽脏乱的环境。他学习过俭朴的生活,将省下的钱救济穷人。有一晚,他去探望一户贫病交迫的人家,在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后,终于将身上仅有的一些钱全部留给他们。想不到第二天早晨,在吃过最后一碗麦片粥之后,邮差送来一封信件,寄信人不详,字迹也不熟悉,但邮包里掉出的一枚钱币,正好是前晚给出的四倍。这不但使他免于挨饿,而且经历到信心的优厚报酬。戴德生在赫尔的哈迪医生于下见习,哈迪医生十分和善,只是相当健忘,往往延误了发薪水的日期。戴德生为了操练信心,决定不直接提醒他,而是靠祷告求上帝来提醒他,因为他想将来到中国后,人地生疏,也只有上帝可以投靠。有一次,哈迪医生果然忘了按时发薪水给他,口袋告急的戴德生只好每天为此祷告,终于有了回应。就在最不可能取得现金的星期六晚上,哈迪医生突然主动地把一笔临时收到的款项付给他,不但解除了他的窘境,也再一次操练他对上帝的信心·后来内地会最常用的对联就是”耶和华以勒”(耶和华必预备),和”以便以谢”(到如今耶和华都帮助我们);戴德生还没离开英国,已经开始经历这两句话的真实可靠·
二、信心的决定
在中国传道会(Chinese Evangelization Society)的差派下,戴德生于1853年9月启程,1854年3月抵达上海。这时候,太平天国所引起的内战仍在进行,上海附近也动乱不安,但戴德生多次冒着生命危险,单独或结伴到上海周围的内地去游历传道·由此他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需要,而这片禾场是极为浩瀚的。1860年,戴德生与在宁波结识的妻子回到英国,一面完成医学训练,修订宁波话的新约圣经,一面筹划成立一个专向中国内地宣教的差会. 1865年春,他将中国的需要写成一本小书,<中国一属灵的需要与托付>(China:Its Spiritual Need and Claims),向英国的基督徒发出急切的呼吁. 6月25日,参加过主日敬拜后,戴德生独自在伯莱敦(Brighton)海边漫步,心中悬念远方千千万万未曾听闻福音的中国大众,灵里忧愁痛苦,不住祷告,终于决定踏出信心的脚步,成立一个以中国内地为目标的差会·他在圣经的空白处,写下这句话:为二十四位甘心而能干的工人祈祷。两天后就以中国内地会的名义,在银行开了一个户头,存入十英镑,一个信心差会就此诞生。1866年5月26日’三植帆船兰茂密号(Lammermuir)由伦敦码头开航,乘客除戴德生夫妇及他们的四个孩子外,还有加入内地会的十六位男女。这批内地会的先锋们,并无显赫的学历与社会背景,几位男士们多半出身于工匠行业,但他们与戴德生一样,都作了出于信心的决定,愿意成为上帝在中国所使用的贵重器皿。
三、信心的扩展
从一个默默无名、缺乏经验的差会开始,内地会秉持着信心的原则,事工快速扩展开来·最令人惊奇的是,每一次内地会发出增加人手的呼吁,都能在预期的时间内达到目标,而且在经费方面,虽不公开募款,却也不至缺乏。最初在伯莱顿海边提出的二十四位同工,很快就到齐了。1874年提出的十八人、1882年提出的七十人,以及1887年提出的一百人,每一次的专案,结果不但额满,还都略有超过。1885年出发的”剑桥七杰” ,更在
英国造成极大的轰动。包括板球国手施达德(C.T. Studd) 、划船队长司米德(Stanley Smith) 、皇家炮兵军官何斯德(D. E. Haste)在内的七位年轻人,绝大部分是剑桥大学的毕业生,个个家世显赫,竟然放弃令人羡慕的前程,同时出发去中国内地宣教·这种豪情壮志,不但在英国和北美校园中掀起一股宣教旋风,也将内地会的声望推向高峰。这种在信心中扩展事工的经历,即使在戴德生离世多年后,仍在内地会的历史上不断重演·例如在1929年提出的两年内两百λ专案,结果也有二百零三人获选成行。其实这时候的大环境,对于扩展宣教事工是非常不利的。在中国,排外的民族主义方兴未艾,宣教士大撤退的记忆犹新。在国际上,正面临全球性经济大恐慌,公私企业纷纷裁员·内地会却在此时吹起不退反进的号角,更显出这个差会在信心中培养出的非凡眼光与胆识·
四、信心的考验
戴德生的一生,以及内地会的历史,也都不断接受信心的考验,而更为亩壮成熟。戴德生弱小的身躯,常为病痛所苦,而亲人的夭折离世,更为他带来一次次巨大的打击.。1867年,八岁的爱女病逝于杭州,戴德生相信,这是上帝这位园丁,从祂的花园中,搬取了祂所喜爱的一朵玫瑰。1868年,他们搬到扬州后不久,爆发”扬州教案” ,多位亲人及同工在逃难中受伤。1870 年,更大的考验来临,先是六岁的儿子在二月间病逝,然后在七月间,戴夫人产下一子,只活了十三天就夭折,几天后戴夫人自己也病逝,母子三人都葬在镇江。在这么大的打击下,戴德生再一次通过信心的考验,继续领导内地会前进·在1900 年的义和团事变中,内地会人员损失最重,共有五十八个大人与二十一个小孩死于刀下·已经六十八岁正在瑞士休养的戴德生得知恶耗后,精神几乎要崩溃。他说”我不能看书,我不能思考,我甚至不能祷告,但是我能信靠.”
五、信心的传承
信心不会遗传,却可以传承·戴德生的曾祖父母就是努力传福音的基督徒,曾与约翰卫斯理(John Wesley)同工·祖父母、父母两代,也都热心于宣教事工。早在戴德生出生前,他的父母己向神祷告,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能去中国传福音。戴德生的岳父台约尔(Samuel Dyer),曾在剑桥大学攻读法律,也是一位早期的来华宣教士·他致力于改良中文活字,提高印刷效率,1843年病逝于澳门,葬在马礼逊墓旁·至于戴德生的子孙,信主事主者不计其数,尤其是长子戴存仁这一房,每一代都有人献身于中国福音事工,直到如今。戴存仁(1861-1950)在烟台的内地会子弟学校教书,珍珠港事变后曾被日军拘禁在梅县集中营,1945年获释返英,1950年去世,享年89岁,在华时间长达六十四年。他的儿子戴永冕(1894-1978)也终身为中国教会而摆上,先后在河南、陕西、台湾等地,拓荒布道,建立教会,开办圣经学校,培育教会同工,1978年去世.他的儿子戴绍曾,1929 年出生在开封,珍珠港事变后,姐弟四人都被关在津县集中营,父母留在内地办圣经学校,音讯断绝,直到战后才全家团圆。从从他的中文名字”绍曾”推想,家人对他的期望,是希望他能像曾祖父戴德生那样心系中国,为华人教会而努力,而戴绍曾果然人如其名,直到今日。他的儿子戴继宗,1959年出生在台湾,现在已成为台湾人的女婿。他也像名字”继宗”一样,继续事奉祖宗所事奉的神,继续关心祖宗所关心的中国.几年前,他与妻子带着年幼的儿子戴承约,来到镇江戴德生的墓碑前,向神祷告,求那大大感动戴德生的灵,继续感动承约,盼望他也像先祖一样,愿意奉献自己的生命,在中国百姓中事奉主·至于戴德生的妹妹嫁给海便雅悯(Benjamin Broornhall),牵出海家与中国的关系,也值得一提·海便雅悯不但热心公益,更维护公义,强调”公义使邦国高举” (箴十四34) ,投入反奴隶、反鸦片等运动不遗余力。后来出任内地会在英国的总干事,成为戴德生在国内强而有力的支持者·他的十个子女,有半数都加入内地会来华·长女嫁给剑桥七杰中的何斯德,也就是戴德生的接班人,内地会第二任总主任。次子海恩波(Marshall Broomhall) 剑桥大学毕业后来华,九年后,因妻子健康问题而回英国,后来接掌内地会总部的文宣部门。他虽然视力极为不良,仍主编期刊,并写出许多内地会的历史与传记,功不可没·海家第三代的海恒博(A. 1. Broomhall) 医生,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来到四川西南部的昭觉,向居住在大凉山一带的彝族人行医传道,深受当地民众爱戴。更令人佩服的是,退休后的海医生花了十几年功夫,埋首于内地会的庞大档案资料中,写出一部堪称至今最完备的戴德生传记·这七大册的《戴德生与中国开放的世纪》(Hudson Taylor & China’s Open Century) ,不知何时才会有中文译本?戴家班、海家班,以及其他许多宣教家族,他们世世代代为基督与中国所付出的,更不知何时才述说得完全?